印度与美国并非心无间隙
首先,把印度的冒险行为归因为其受到美国的指使是不恰当的。印度固然很希望得到美国的支持,但印度不是日本,既对美国没有那么信任和依赖,也不觉得有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必要。印度和美国合作“制衡”中国,是因为双方都有这样的需求和焦虑,不存在印度为了获取美国的友谊而挑衅中国的问题。
这张老照片拍摄于1962年,展现了中印士兵在边境刺刀对峙的紧张局面。图片来自凤凰网
当然,这一点与印度在和中国发生冲突时或者事后寻求美国的帮助并不矛盾。只不过印度愿意和美国进行何种性质的交易就很难说了。1962年边境冲突遭受挫折以后,一片慌乱的新德里甚至开始谈论起邀请美国军队进入印度协防,但中国军队的脚步刚刚停下来,从惊慌失措中清醒过来的印度就恢复了矜持。而美国,对始终与苏联-俄罗斯割舍不下的印度的情谊,其实也没有一些人想象得那么深。直至今日,美印合作多数情况下也还停留在形式层面,美国愿意提供给印度的武器装备,有些情况下甚至被印度视作是侮辱。
美印之间的确合作越来越紧密,而中国也的确是促成美印合作的一个动因,但现在就断言美印已经结成联盟,仍然缺乏依据。
作为并非题外话的题外话,这一判断实际上可以引申出来的结论其实是中国在反制印度的挑衅行为时没有必要过多顾及所谓美国因素。
印度“迷之自信”的基础并不牢靠
其次,印度的“迷之自信”,现实基础相当不牢靠。印度之所以有恃无恐,恃的其实是亚太地缘格局对中国构成的约束,是势,而不是印度自己的力。印度没有这样的实力,也不打算凭借自己的实力和中国一较短长。新德里所相信的或者说所愿意相信的,是中国受制于海上方向的安全挑战,不会也不能和印度摊牌。
这种机会主义的心态注定了印度并不具备在边界争端上长期坚持下去的决心。印度可能愿意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只要中国停止在边境附近的基础设施建设;印度也可能做好了准备和中国爆发一场低烈度小规模的高原冲突,只要全世界因此把中国看成一个欺负老实人的地区恶人。对印度来说,这两种可能性及其前景都可以接受,也谈不上有什么损失。但如果中国下定决心要让印度为自己的冒险行径付出足够的代价,印度是否还有如同其宣称的那般勇气和自信呢?
资料图:2014年9月28日,莫迪在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发表演讲说,21世纪可能属于印度。
说到底,近年来印度的雄心壮志快速膨胀,不过是因为觉得自己可以不经历风雨就迎来彩虹罢了。这么说并不是轻视印度,印度的世界大国梦,从来都伴随着西方把持的国际舆论的“摇篮曲”。
而这让其洋洋得意的一路顺风顺水却在很大程度上让印度忽视了一点,那就是印度媒体既鼓且呼的美日印联合对华,很可能只存在于纸面上,一旦真正较量实力和胆色的时刻到来,印度还得依靠自己。令人尴尬的是,以印度的现有实力,连在南亚排斥中国日渐增长的政治、经济乃至军事影响力——这毫无疑问的是印度的外交目标——都做不到,遑论在边界争端中从中国手上夺得实质性的收益或者迫使中国在其他领域做出妥协。
印度自然很希望通过其在边境的冒险行动以及与美日的军事互动唬住中国,就像当年贵州地面上的某一输入物种代表也曾幻想以“不胜怒,蹄之”唬住老虎一样。不过能不能唬得住,可就是另外一回事儿咯。(作者系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南亚研究编辑部主任、南亚研究中心主任)
(以上言论系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2017-07-15 00:33:01)